2025年6月29日,“当代美育生态中艺术文献数字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旭华楼206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工作团队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夏燕靖,上海档案局原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超,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董松,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李永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乔志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马琳教授、蒋英教授、秦瑞丽副教授受邀参加会议。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校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子卿,指导教授赵牧、艺术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朱花、副院长李娟、副院长包臻隽等受邀出席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李娟主持。徐子卿代表学院致辞,他总结了学院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提出了学院新的科研目标,同时感谢与会专家长期以来对学院学科建设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他表示,此次承办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活动,是提升天华学院科研团队科研素养的重要契机,学院也将全力支持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夏燕靖教授、李超教授也为会议致辞。夏燕靖指出优质的学院平台是科研团队深化学术研究的坚实保障。李超强调美育及美育文献数字化是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需要多学科力量协同合作、持续深耕。开幕式上徐子卿向李超教授颁发了“中国现当代美育文献数字博物馆”学术馆长聘书。朱花、包臻隽为夏燕靖、邢建榕、胡江、朱刚、张立行五位专家颁发了“中国现当代美育文献数字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聘书。
研讨会首场由李超教授主持。作为项目首席专家,他在“百年中国美育珍稀文献遗产”主题汇报中,介绍了子课题项目组已经完成对不可再生的珍稀美育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美育文献数字化工作——中国现当代美育文献数字博物馆也已依照项目计划逐步推进完善。美育文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意义在于构建社会美育生态。中国现当代美育文献数字博物馆的目标是构建全国艺术校园创新合作平台,形成新文科、新艺科背景中的知识产生模式,体现经典传承、文化创新与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促进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学科建设发展。董松以安徽博物院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为例,汇报了对“艺术文献数字化转型的美育实践思考”。这一以国家级课题为学术支撑、以馆藏文献资源带动国际艺术资源、以历史文化结合Al科技,集纪念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以艺术视角回湖时代,用珍贵的艺术文献讲述留法青年在动荡的岁月里怀瑞美育报国之志的奋斗故事的展览,是一次美育实践的典范。李永强在“20世纪上半叶寓居上海的国外艺术家查农相关文献解读”报告中展示了关于查农深刻学习中国艺术的案例研究。在20世纪初期的中西艺术交流,大部分是单向的输入,是中国艺术家向西方绘画学习的过程,这项研究显出中国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内在潜力。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指导教授赵牧在“以数智为器,以融合为径——高校美育平台建设的未来图景”专题报告中,介绍了目前已完成对高校美育平台建设的理论建构。该理论立足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需求,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视角,为平台的规范化搭建与长效化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以多模态文献保护与标准化共享,数字美育博物馆平台建设,美育资源产业化与社会化应用,即“库化——馆化——业化”为平台建设目标。以“美育+科技+社会”三个维度的新路径,开展平台建设。通过技术赋能美育,项目化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跨界合作机制的崭新路径,打造引领性、示范性,具备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高校美育平台,推动高校美育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评议人夏燕靖教授、胡江教授对研究成果的意义予以高度评价,并对艺术文献数字化转型与应用、数据资源共享及美育赋能提出了新视角及实现路径。
会议第二场由邢建榕主持。马琳教授、乔志强、蒋英教授、秦瑞丽副教授、朱花、李娟围绕AI驱动下的展览策划与社会美育、艺术文献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数字化赋能博物馆展陈、艺术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赋能美育新生态等进行了专题汇报。评议专家朱刚、张立行指出,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路径对艺术文献实施系统性保护、文化资源的奉献与共享,不仅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推动文化发展,更能在文化认同的深化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学者专家也肯定了天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数字化领域的实践与积极探索,期待产出更多具有引领性、独特性和显示度的成果。
期间,与会学者参观了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场所及实训基地,对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与深度认可。夏燕靖教授做会议总结,他表示对珍稀文献的收集、梳理与研究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持续推进,其价值挖掘和内涵阐释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他也期待涌现更多聚焦AI驱动下美育生态转型的专题与专项研究,使技术赋能下的美育创新成果持续反哺当代美育研究,并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
天华学院科研团队在此次学术研讨中,通过与权威学者及课题组的学术思辨与理论探讨,深入剖析了先进的论证逻辑与创新的研究范式,更新了学术理念,重构了研究方法,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天华学院科研团队在课题研究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已完成课题框架优化、研究技术路线细化等核心工作。团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协作精神,力争在社科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构建了艺术文献数字化转型与当代美育生态重构的学术对话平台,更以“珍稀文献保护 ——数字技术赋能——美育价值转化” 的全链条实践,响应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 “以美育人” 的教育方针。与会专家共同指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艺术文献数字化转型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激活民族文化基因、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路径。中国现当代美育文献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 “加强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重要指示的实践回应,也是通过 “库化 — 馆化 — 业化” 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美育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创新探索。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的路径,不仅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了 “天华样本”,更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机制,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明传播与发展贡献了学术智慧。未来,项目组与天华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持续深化 “美育数字化生态” 建设,让珍稀文献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培育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筑牢美育根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持久动能。
供稿 | 艺术设计学院